
“半夜被腰腹绞痛疼醒正规好的配资平台,去厕所发现尿里带血,查出输尿管结石,医生说再拖一天可能就肾积水了!”35 岁的建筑工人老陈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。医生指出,我国泌尿系结石(含肾结石、输尿管结石、膀胱结石)患病率约 6%-10%,夏季高发,约 40% 的患者因误当作 “普通腰痛”“胃病” 拖延治疗,导致结石堵塞尿路,引发肾功能损伤。及时认清泌尿系结石的诱因与症状,早干预才能守住泌尿系统健康。
三类核心诱因,让体内长出 “小石头”
泌尿系结石的本质是 “尿液中晶体物质(如钙、草酸、尿酸)浓度过高,超出尿液溶解能力,析出沉积形成结石”,最主要的诱因是饮水不足与饮食失衡。每日饮水量<1500 毫升时,尿液会浓缩成 “浓茶色”,晶体易在尿路沉积;长期高盐饮食(每天超 6 克盐)会增加尿液中钙的排泄量,促进草酸钙结石形成;过量吃高草酸食物(如菠菜、苋菜、浓茶)且钙摄入不足时,草酸会直接与体内钙结合,加速结石生长 —— 临床数据显示,饮水不足人群的结石风险是每日喝 2000 毫升以上水者的 3 倍,爱吃高盐高草酸食物者发病率比饮食清淡者高 2.5 倍。
代谢异常与基础疾病是重要推手。高尿酸血症患者(尿酸>420μmol/L),尿液中尿酸结晶易沉积,约 15% 会发展为尿酸结石;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者因激素异常导致血钙升高,尿液中钙含量超标,结石风险比正常人高 4 倍;糖尿病、肥胖人群(BMI>28)因代谢紊乱,尿液成分失衡,结石发病率也比健康人高 1.5 倍,且结石生长速度更快。
展开剩余68%环境与生活习惯不可忽视。南方高温地区(如华南、华东)因出汗多,尿液浓缩快,结石发病率比北方高 50%;长期久坐(每天超 8 小时)、缺乏运动,会让尿液在尿路停留时间变长,晶体易沉积;长期憋尿会使膀胱压力升高,尿液反流至输尿管,增加结石形成与堵塞风险;此外,长期服用磺胺类抗生素、大剂量维生素 C 补充剂,也可能在体内代谢形成结石,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
这些症状,别误当 “腰痛”“尿路感染”
泌尿系结石的症状具有 “突发性、特异性”,早期易被误诊,可从三点快速识别:一是突发腰腹绞痛 + 放射痛,疼痛多为单侧,从腰部沿下腹部放射至腹股沟、大腿内侧,疼起来如 “刀割”“拧转”,患者常辗转反侧、无法平躺,还可能伴随恶心呕吐;普通腰痛多为持续性隐痛,无放射痛;胃病疼痛集中在上腹部,与腰腹无关,这是最核心的区别。
二是排尿异常 + 血尿,结石划伤尿路黏膜会导致血尿,轻者尿液呈淡红色、带血丝,重者肉眼可见 “洗肉水样尿”;结石堵塞尿路还会引发排尿困难(尿线变细、尿流中断)、尿频尿急(类似尿路感染),但尿路感染多伴随发热,结石引发的排尿异常多无发热,且疼痛更剧烈。
三是无症状结石更危险,约 20% 的肾结石患者无明显不适,仅体检时偶然发现,这类 “沉默结石” 若直径超 1 厘米,长期不处理会逐渐压迫肾实质,或突然脱落堵塞输尿管,引发急性肾绞痛与肾积水;临床数据显示,无症状结石患者 1 年内肾积水发生率达 30%,需定期监测。
及时治疗,避免 “伤肾” 不可逆
一旦出现腰腹绞痛、血尿,需立即到医院泌尿外科做泌尿系超声、尿常规检查,明确结石位置与大小。直径<0.6 厘米的小结石(如输尿管小结石),可通过 “药物 + 生活调整” 排出: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解痉药(如坦索罗辛)缓解尿路痉挛,配合每日饮水 2500-3000 毫升(以白开水为主,别用饮料代替),保持尿液淡黄色;每天做 30 分钟跳跃运动(如跳绳、爬楼梯),利用重力促进结石排出,约 70% 的小结石可在 1-2 个月内排出。
直径>0.6 厘米的结石(如肾结石、膀胱大结石),需通过体外冲击波碎石、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等微创手术治疗,创伤小、恢复快,术后 1-2 天即可出院;若结石已引发肾积水(肾集合系统分离>1 厘米),需尽快手术,避免肾功能不可逆损伤 —— 临床数据显示,肾积水超 3 个月未处理,肾功能损伤概率达 40%,及时治疗可将风险降至 5% 以下。
长期不治疗的泌尿系结石会引发严重后果:结石反复刺激尿路,可能导致尿路感染、尿路狭窄;长期肾积水会压迫肾实质,最终发展为肾功能衰竭,严重时需终身透析;少数患者因结石长期摩擦尿路黏膜,还可能增加尿路肿瘤风险(虽发生率低,但需警惕)。日常预防也很重要:保持每日饮水 2000 毫升以上,避免憋尿;饮食均衡,减少高盐、高草酸食物摄入,高尿酸患者少吃动物内脏、海鲜;每年做 1 次泌尿系超声,早发现早处理,才能远离结石困扰。
医生提醒正规好的配资平台,泌尿系结石治愈后 5 年复发率约 30%,定期监测与科学预防同样重要。切勿因 “症状时轻时重” 硬扛,也别盲目吃止痛药掩盖病情,及时就医明确诊断,才能让泌尿系统重新 “通畅运转”,避免 “小石头” 酿成 “大危机”。
发布于:江苏省鸿岳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